微观探世界,生态悟自然——22级生物科学专业开展微生物与生态学实习活动

时间:2025-06-30   浏览:10


6月25日,晨曦初露,风和日丽,黄山学院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专业大三的52名学生踏上了前往休宁县岭南林场的旅程,开展了一场微生物与生态学野外实习活动。此次野外活动为期三天,由吕彩云和杨典成两位老师带队,学生们分成两大组,将生态学和微生物学结合一起,跟随老师深入林场,展开一场自然课堂活动。


岭南林场环境优美,阳光透过树梢,溪流旁潮湿的小径上,不仅有形态各异的蘑菇,还有无数微生物默默滋养,成为宝贵的自然资源。在林荫小路上,学生们对各种蘑菇和地衣等大型真菌充满好奇,手持小铲子和放大镜仔细寻找和辨认。每当发现奇特的蘑菇,吕彩云老师都会耐心讲解其子实体、孢子和菌丝体相关知识,使学生们在辨识有毒蘑菇基础上,领略大型真菌的神秘面纱老师强调采集蘑菇注意事项,比如应先详细观察并记录其生境特征与生活习性,多角度拍照记录,并确保标本完整性,包括菌盖附属物、菌环、菌托及地下菌丝结构等关键形态特征实践活动要求标本的研究价值和生态完整性体现生物科学规范性和科学严谨。这段路程是一次与自然微观奇迹的亲密接触,学生们探索中求知,在学习中收获欢乐


 除了大型真菌外,小组在踩点的基础上,根据团队设计路线结合自然环境采集空气、水体、土壤和植物体等不同的微生物样本,在实验室开展微观微生物的分离培养过程,获得的微生物进行观察、分析、记录和数据整理,探究在不同生态样方中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群落种类、数量、分布影响,同时也有目的筛选功能微生物,帮助学生理解功能微生物在实践中的应用该活动旨在让学生们牢固掌握微生物野外调查和监测能力,切实提升实践动手能力,让学生感悟微生物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另一板块是由杨典成老师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开展森林群落结构与物种多样性分析溪流生态系统两栖爬行动物调查,在植被调查现场,老师示范样方操作要点从样方的科学划定到乔木胸径测量、物种统计,每一个步骤都严谨细致。面对不同坡向、坡度的样地,引导学生思考生境异质性对群落结构的影响,让学生们明白,生物科学研究不仅要关注物种本身,更要探究环境与生物的互动关系。

在两栖爬行动物识别环节,老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蛙类和蛇类的形态特征,传授物种鉴定技巧,同学们纷纷拿出手机拍照记录,认真记录观察要点。实习结束后,大家分组合作,互相交流观察发现,现场学习氛围浓厚。通过近距离观察,同学们不仅掌握了蛙类和蛇类的识别要点,更体会到生物分类学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此次野外实习,不仅是一次专业知识的实践之旅,更是学生们自我成长的重要契机。学生们满怀热忱,通过采集与探索,沉浸于生物知识的奇妙天地,在林场的一草一木、一菌一微,探寻生命科学的奥秘。在面对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和层出不穷的问题,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提升,将伴随他们在生物科学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当实习的脚步渐渐接近尾声,学生们满载而归。他们带回的,不仅是丰富的实习数据和珍贵的标本,更是对生物科学专业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和热爱,是对探索生命奥秘、守护生态环境的坚定信念。

(撰稿、摄影:杨拓维韦金宇;责任编辑:蒋媛媛;责任编辑: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