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简介
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成立于2006年,由资源环境系(其前身为1956年成立的安徽黄山林业学校)和生物系合并而成。学院秉承黄山学院“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校训精神和“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定位,以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为使命,努力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学院。
学院师资力量较为雄厚,现有教职工88人,其中专任教师77人,高级职称38人,正高级职称16人,副高级职称22人,博士41人,双能型教师47人。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青年皖江学者、省级中青年骨干教师、省级技能大师、安徽省先进工作者、最美教师、高校优秀共产党员、教科文卫系统先进个人、省级教学名师、省级教坛新秀、省优秀科技特派员等各类人才18人次。
学院设有园林、林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技术、环境科学、生物科学6个本科专业和1个生物诊疗和健康微专业,在校学生约1500人。学院拥有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教育部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和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一流本科人才示范引领基地项目,1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四新”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5个省级教学成果奖、3个省级教学团队、1部“国家林草局十四五规划教材”、1部省级“一流教材”、50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省级实验实训中心等。
学院始终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组织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将论文写在大地上,在新安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管理、臭鳜鱼全链条增产与质控、羊肚菌等高端食用菌的种植与产业化以及森林质量提升和森林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已逐步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 “一条江、一尾鱼、一朵菇、一片林”的鲜明特色。坚持以平台化、团队化推动学科发展,围绕“四个一”工程,建设有安徽省乡村振兴协同技术服务中心1个,安徽省新安江流域(黄山段)面源污染阻控科研创新团队1个,安徽省科技特派团1个,黄山市徽派预制菜与功能生物制品技术创新中心1个,黄山市环境检测与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等校级科研平台5个。近五年,获安徽省科学科学技术三等奖一项,获批省部级以上项目5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各类科研经费到账3162万元。年平均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其中SCI(EI)论文约占25%,多篇SCI论文入选ESI高被引与热点论文。获授权发明25项,其中国际发明专利3项。
学院积极发挥专业特长,投身社会服务。近年来,承担校地合作项目30多项,输送20多名专家学者到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或以科技副总、博士服务团、行业咨询专家等方式与当地企事业单位在生物资源保护与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生物产品研发、本土特色食品发展等方面开展广泛产学研合作。
学院不断深化政-校-企-行联合育人模式,创新打造“生命之光”系列校友活动品牌,强化榜样引领示范带动作用。坚持以世界技能大赛、各类学科竞赛为抓手,打造“赛教融合”的教育实践体系,建设竞赛育人新路径。近年来,共获得省级及以上奖励185项,其中国际级1项、国家级65项,8位同学被国家人社部授予“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其中温康、严迪同学获得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选拔赛园艺项目第一名并代表国家参加在俄罗斯喀山举行的世界技能大赛获得优胜奖;于飞龙、闫志广等4位同学先后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第二届职业技能竞赛园艺项目金牌,我院教学育人成果多次被中央电视台、中国新闻网、新华网、安徽卫视、中国教育在线等媒体报道。
学院坚持科研促教学,积极引导学生加入教师科研团队,深度参与科研课题,同时积极鼓励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近年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共立项108项,其中国家级36项。学生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其中SCI检索20余篇,EI检索10余篇,参与申请各类专利、软件著作权、标准等知识产权近百项。三年来,共有405位同学考取研究生,年平均考研录取率高达35%,位列全校前列,还多次出现“最牛考研班”、“最牛考研寝室”。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下一步,学院紧紧围绕安徽省“三地一区”战略定位和七个强省奋斗目标,全面落实学校“3535”发展战略,依托皖南及黄山市得天独厚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坚定走“打好黄山牌、做好徽文章”的特色发展之路,紧扣学校三大特色之一“生态”,在新安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方面持续深耕,大力促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展望未来,学院将坚持“立德为先、立学为基、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原则,以培养基础扎实、具有社会责任感、具备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为加快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学院而不懈奋斗,在学校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留下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特有的靓丽“生命绿”!
(数据截止2024年4月)